SERVICE PHONE

13986669999
新闻资讯NEWS CENTER你的位置: 9博体育 > 新闻资讯
自学太极拳可以吗新人应该从哪入手?

发布时间:2024-03-03 16:03:36  点击量:

  自学太极拳可以吗新人应该从哪入手?我见过很多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习练者,如果不是非常专业,拼命的练法,一般都不会出什么岔子。并且你的身体也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有危险,是会发出信号的,例如某个关节疼痛等。

  互联网这么发达,公园的传授太极拳习练者这么多,完全没有必要自学太极拳,随便网上搜搜,专业的太极拳课程,去体验课程都会有,公园的老年组织也有很多低价,甚至免费的传授者。

  人类的解剖学决定了人类的运动规律都是相似的,太极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所以不必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太极拳,如果你想用太极拳健身,那挺好,如果你想用太极防身格斗,那就期待过高了。

  形;就是外在的肢体要符合武术的攻防含意或是为了运‘气’而设的动作,以二十四太极拳为例;攻基本上在鼻子为目标,守就在腹部裆胸。

  劲;是武术常用的一个术语,就是正确的发力顺序,很关键,太极拳一直强调四两拔千斤 ,而使用力量就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说‘行云流水’一种是动作外形联接要顺,另种就是劲力先后要顺,劲力顺达,劲力充足,力点要明确,这是太极比赛其中的一个规定。也是日后能否练具有武术攻防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意;就是你对太极拳,哲学,文化,动作的理解,才能做到以意行气以气运力。 达到气质,神歆合一。

  气;一是呼吸之气,它与动作意念配合,二是中医经络之气,这个最复杂,它是中国文化里独有的一种文化和哲学现象。需要深入的看透中医基础理论和“气一元论”“阴阳”的哲学思想,才能体会太极拳的深层内涵。

  巧了,我刚写了最初的太极拳准备活动,有兴趣可以看看。不过我提前声明,一,太极拳最好最好还是跟着师父锻炼,自学无论如何都是性价比最差的学习方式。二,如果身边没有师父,那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方式,只要身体不出现排斥,身体舒适,就比什么都重要。三,宣传下,本人在河北石家庄常年教想学太极拳的学员,收费现在可以说很便宜,有兴趣的都可以联系骚扰。

  太极拳的三遍教学中,最简单也就是最难的状态,同时最简单的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之后的身体开发。需要细细认真多做。

  伸出脚,尽量与墙齐平,脚掌与墙尽量成为平行线,随后身体整体前压,感觉整个腿部后侧肌肉筋腱明显的拉伸感。如果初步接触太极拳者,可能会感到腿部疼痛难忍,坚持下就好。此动作为后期有拓展动作,在此不做介绍。

  双膝微曲,前脚掌用力,双手交叉向下,手掌摸到地面。此动作贵在坚持,坚持后发觉大腿后侧肌肉酸胀为佳。

  两腿大步分开,重心右移,曲右膝下坐(右脚不起脚跟),左腿尽量绷直(尽量,不是定性要求),左脚与身体方向一致。(此种方法仅为一种仆步,第二遍基本功会加上另外一种仆步。)

  寻一墙,离墙三分之二步距离(40-50厘米),双脚不动,身体前倾,双手接触墙体后,自然弯曲,待身体停稳,用手臂(后背)发力,手臂伸直,身体还原至站定状态,如此反复。如果需要加深力量,则寻找合适高度墙体,椅子,桌子,反复练习。此动作最后趴地上,双手用力可以身体弹正。不过初期选择自己适合高度就好。

  太极拳根据阶段不同,练习的第几遍不同,准备活动也会有些异同。但是第一阶段的准备活动,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所以小白也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与其他准备活动一起练习。

  1.2006年二月,高一寒假。买了一本连环画似的42式太极拳。因为零花钱少嘛,所以我自学太极拳的第一本就是这么个图片都是红色线条勾勒出来的运动轮廓。

  2.2006年五一的时候,42式太极拳还剩26式没学完。你要知道,对着书上的小人,他的左脚就是我的右脚,他向右看,我就得向左看……往往四肢对了重心没对,上边对了下边又错了。一式学完一身是汗。

  3.前期虽然比较慢,但后边的26式,就比之前快多了。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我又买了一本陈式的56式。但是高二学业繁忙,要到2007年底才学完。

  5.2008年6月8号高考结束的当晚,与人试手。半月板挫伤、韧带撕裂。整个膝盖乎就肿起一倍粗。整个人都吓傻了。

  6.其实那些竞赛套路学到中后期,我就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东西。至少不是线月大一军训,膝盖基本可以走路。踢正步、分列式什么的,都正常参加。但是彻底恢复,得到2009年下半年。于是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武术协会,企图寻觅一个有真东西的人重学太极拳。

  8.2009年寒假,一个雪夜。我去拜访了一个有真东西的青年人。三个小时的时间,他先是站了半个小时的桩,没理我。我很无聊,又不懂,就学着样子站了二十分钟。实在无聊就不站了。接着,他又打了两遍杨氏108式。最后才和我试了一个小时的手。我被他搞了二十多个跟头,确定这是我想要的东西。

  9.他也是学徒,所以不收我。回到学校,我依然每天跟着武术协会训练参演,基本上没有什么我想要的真东西。不过事后看,规范动作还是挺有用的。

  10.四年大学,我翻阅了我们校图书馆几乎所有跟太极拳有关的图书、杂志、报纸……但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专业词汇和看烂了的动作要领,我什么长进都没有。连眼力都没有。

  12.2013年,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在油水分离的大泵房里值夜班。空旷的污水处理间,伴着轰隆隆的机器声,我一个人走拳架打发时间。忽然掌心传来热气。

  13.谢绝一切体育活动,渐渐到达亚健康的我,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我努力回忆那段时间自己研究的东西9博体育官网。从冯志强到王培生,从杨氏到陈式。我会的实在是有限。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身体机关。

  14.从那天起,我开始只练揽雀尾。因为我觉得它里边包含四正手,是最重要的东西。直到有一次,我后坐的时候有意调整身法要领,让尾椎骨向前下方的地上插。手上的气感又来了。

  16.2015年9月工伤入院。命运之神仿佛将我高高抛起,让我远离了原本繁重复杂的工作。养伤期间我又开始大量翻阅太极拳的相关材料,希望找出一条正途,一个入口,让自己重新开始。

  17.武式太极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郝为真……杨氏太极杨露禅、杨班侯、杨建侯、杨澄浦……赵堡太极王宗岳、蒋发、陈清萍……一路下来什么缠丝抽丝看的我渐渐捋出一个脉络。虽然不是特别清晰,但是已经隐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18.2016年2月受伤后第一次出门。新华书店。真的是鬼使神差。我遇到了一本《太极内功的奥妙》。不知不觉间就读完了前三章。书中内容与我所查所知所猜想几乎是不谋而合。时间原因离开书店。

  19.要到那个书店得坐50分钟的公交。冰天雪地的,家里人肯定是不让。过了一个多星期,我盼回了在上大学的表弟。带上钱,他陪着我去把书买了回来。

  20.一个多星期的日思夜想,让我如饥似渴地把那本书读完了。上学的时候都没有那么废寝忘食。适逢自己恢复身体,按照书中所说的身法步法,开练!

  21.2017年3月,有幸得见原著作者。从其学习武式拳。2018年冬,小腿和手臂呼呼的热气一直窜,我知道十几年的追寻,已得偿所愿!

  学拳的第一步是模仿。虽然它是内家拳,外在的动作不重要。但是你也得先把它比划下来。从笨拙僵硬到熟悉顺畅,怎么也得个几百上千遍。这个过程虽然也不简单,但连皮毛都算不上。

  第二步是身法。有了动作才能加进去身法。但是这一步,没有老师,是不可能会的。(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滞留在这一步)

  第三步是大量的行拳走架。把身法练出来,你就知道不是人在练拳,而是拳在练人。(2017年以后我一直寻找练推手的拳友,直到身法上身我才明白,“会操手就会推手”又何必学推手的道理)

  放松也好,自然也罢,都是目标追求,开始不可能做到,开始只能尽力去做,尽力做就勉强,就是勉然。

  如果练太极拳不够明显的话,学开车的最有认识,初学时手忙脚乱,教练说放松也放松不了,只能做到心理尽量去放松,手、脚、眼不熟,怎么放松?经过提醒,心可能比原来放松,但比老司机还是紧张得很。两只手把着方向盘,浑身用力,注意力高度集中,集中到了紧张的程度。

  车开得久了,熟了,一只手就把住方向盘了,眼也闲了,心也闲了,开着车听歌、抽烟、打电话的都有(不提倡,违反交通法规)。这说明放松也好,自然也好,必须熟练。

  因此,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我们追求的自然是太极拳的自然,不是人的自然。因为练太极拳不像开车那么明显——开车开不好就会出事故,打拳打不好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后果。

  拳的自然必须努力去学,去练,不勉强哪行?如果开始就随心所欲,凭自然和放松去练,那就像初学者开车不紧张一样,会把车开进沟里的。用心去练跟用心去开车一样,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开始就追求放松和自然,就是因为拳不像开车那样,没有个后果逼着。

  古代人练功为什么要在头上顶碗?要在裆下烧香?那是给出一个像开车一样的后果——头不平碗就掉下来了,裆一低就烧着自己了,这与开车不好好开掉沟里或撞墙是一样的道理。

  自然是正确的结果,是熟练的结果,不是放松的结果,也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然是拳的自然,必须合乎它的规矩,它的原理,而不是称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

  练书法,学二胡,打乒乓球……任何技艺都一样,开始都拙,都得勉强去练。练打枪的为了提高臂力还在枪杆上吊重物,这哪里是什么耍?这是炼。练这些东西练好练坏,结果很明显,如书法不好,字难看;二胡不好,难听,乒乓球不好,打不赢人;枪打不好射不准。而太极拳就没有这些参照。

  一些人口口声声放松、自然,还有一些人到处宣传耍拳,根本不明白学艺的规律。要耍,得熟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平时还得老老实实,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

  如果是体操式太极,别蹲太低,别乱震脚。就我练的这一支太极,我认识我师父6年了,来来往往见过很多来学拳的学员。很多人跟着老师父学,学了好几年都学不明白,勉勉强强打完套路,但是太极拳的要求都没做到身上去。太极拳要出功夫太难了,首先要找到一个明白的老师,还要自己下功夫练,花钱找罪受。松沉,开合,外三合,桩功,云手(也叫划圈)陈式叫缠丝,这都是基本功,具体缠丝正确的练法我至今没在网络视频上找到过,我在网上看到的缠丝都是假缠丝,要么就是是表演的时候就做了一半,关键的地方就没往下做了,还有什么秘传背丝扣,结果表演的时候裆都没合住,还有裆部缠丝,都是一些什么鬼,那都是后人编出来的练法,属于今人创古拳,不靠谱。太极拳的步法很严格,不可能有丁字步,外八字脚,因为脚外翻就肯定合不住裆,裆合不住,就没有缠丝劲,就这么简单。

  如果看不懂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可以到我主页看看。我正在主页作品中用文章和视频介绍内家拳论,包括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先在文章栏目中把“从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这篇文章读懂,对内家功夫有一个深入了解。然后在视频栏目中找到“外三合习练方法”,“用外三合打太极拳”的视频,按照练就行。有不明白的就随时与我沟通。

  太极拳流派蛮多,其中就有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五大流派,当然还有我们的武当太极,每个深入其中也是各有不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最先接触的是陈氏太极精要十八式,在大学社团里跟师兄、师姐和老师学的,一到下午放学就直奔学生活动中心,逮到谁,就跟谁学。之后体育选修课我看到也有太极,是杨氏简化二十四式,想着都是太极应该差不多我也就报了,之后就发现陈氏和杨氏招式动作风格并不一样,就说那上云手一个向外翻,一个向内照,经常就让我整串台了,最后我留守陈氏了。

  刚开始练的前几个月,基本就是在记动作、练熟动作,一招一式如何比划,如何整套完整的打下来,如何跟老师、师兄师姐打得一样,纠正动作。那时光是记动作就很赶了,动作记完了,招式叫什么名字都没印象。哈哈我想除了老师,师兄师姐估计也没怎么记得,能打出来就行,总之有点赶鸭子上架,那时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都很赶,一套接一套的,因为陈氏太极期中要和大家在校运会上表演,杨氏太极期末选修要考试,只能继续练下去,真是忙。

  前期问题多多,第一个有的就是肌肉僵硬,为了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各个部位都在各自努力,拼凑出一个个像样的动作,动起来硬邦邦的,这种状态下,站个桩我都能流很多汗,久了会酸会累。第二个有的就是膝盖的问题,学了别人的样子转起了膝盖,架子过低,膝盖近乎过脚尖了,这个不多练还好,可像我每天早中晚十几遍的这样练,能不出事就有鬼了,真是越努力膝盖越痛,痛定思痛,反思纠正,我很快就走出来了,这种影响到身体健康,肯定有问题,就别死撑,痛是身体给的信号,别忽视,别坚持就是胜利,查原因,及时纠正,善莫大焉,嘻嘻。我看网上好像有不少人因为这个而放弃太极,或者听人说会伤膝盖而无缘太极,我觉得是很可惜的,正确的太极怎么会让你这样子呢?

  所以,向好的师傅学习太极拳,能事半功倍,当然像我一路踩坑过来也行,费点时间得来些经验教训也是蛮印象深刻,挺宝贵的,也让我能向你娓娓道来。初学我推荐陈家沟陈正雷老师的精要十八式太极拳,他的动作舒展大方,招式简易标准,利于重复,适合打基础。

  招式熟了,就去弄懂劲力。你会发现劲力的结构和轨迹,其实就在拳架里。太极拳要领有很多,网上一搜一大把,有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上下相随等等,这些对各个部位要求,使得各个部位能整合在一起,一起做大事。第一件能做的大事就是发劲:力从地起,发于踵,传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一句口诀揭秘了发劲的过程,真的能做到吗?在我还不会的时候,我也持怀疑的态度,但我第六感告诉我可行,只是我身体还没习惯这个过程,于是把掩手肱拳单式拎出来反复试劲。试后发现这跟体育老师教拳击打靶的时候说的蹬腿-转身-出拳,有点类似。练着练着经验就来,首先各关节要松开,肌肉要放松,不然会挡住劲路,遇上先下,下肢要想往上传力量,可以先下屈(屈膝);遇左先右,腰胯要想转左,可以先右转(转腰);遇前先后,拳要想往前出,可以先后收(坠肘)。过程大致如此,上中下三节一步到位,越练练熟快到能瞬发,就差不多了。拳击散打在这方面就很专业,一直朝着快准狠发展,有丰富对敌经验,能对敌人造成有效打击。而太极似乎不兴这个,比较兴什么四两拨千斤,很艺术,也很难。这是跟发劲的感觉有点不大一样,发劲偏整合,而领劲偏耦合;发劲是方,领劲是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并济;发劲是刚,领劲是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按陈氏来说,就是缠丝劲,顾名思义,缠绕如丝,引领关节的缠绕,需要极高感知感和控制感。要感知到各部位的状况,做好疏通,不互相拉扯;控制好头部稍节,其他部位如肘、膝、腰胯、肩都要随,当然有可能角色互换,这种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咯。

  这个阶段发劲先掌握,当敲门砖,再领悟领劲,合而为一整整的。这里陈鑫前辈的《太极拳图说》强烈推荐,武学圣经,里面涵盖蛮多理论经验,常看常常有新的体会,yyds。套路的话,我从目前网上看,我个人是喜欢陈鑫小架(太极拳图说里有小架拳谱)新架一二路老架一二路,这个我凭自己感觉说的,不必在意,你自己看着喜欢挑就行了。至于视频的话,我推荐张志俊前辈的新架一二路,他把稍节领劲贯彻到底,不同以丹田为核心的那一套,顿时让我耳目一新,从中获益。我还喜欢洪均生老爷子那一派的太极拳,他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我也挺喜欢,使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力跟质量和加速度有关,也就是说强健的体魄配合上发劲速度,能让发劲更上一层楼,所以增加体重,肌肉训练也是增长功力的一种方式,当然力量也是要有方向,如果失控,后果也是很严重;领劲能很好弥补这一块,柔韧的身躯配合上巧妙的控制,能让领劲更圆转自如,所以会拉筋、瑜伽也能让你更有进步。这些想要就去追求,不碍事,莫让别人限制了你。

  这拳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如身体每个部位力量有限,可团结起来力量却可以很大,让我明白了团结的意义,使我在工作中懂得友好地与人合作,凝聚大家一起做得更好。再如说身体每个部位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该由谁负责就谁负责,不应该随便越界,就像工作中你很能干把别人的活干了,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同时也让别人丧失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自己的工作太多没做好,别人的工作他不会做。还如对身体各部位的引导,让我明白了带领引导的作用,就像工作中下属遇到困难,难道你十二道金牌死命催吗,还是下命令式地使唤,这些都是收效甚微。要懂得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他只能等命令才能行动,这样太碍手碍脚了,显得举轻若重。所以应该下放一些必要的权力,让他自己能办的自己办,不能办再他的上一级申请,足够办就到此为止,没必要让全体大动干戈,这样不就能显得举重若轻吗。

  如果就是为了了解一下,健健身,或者学点套路表演,那完全可以自学。网上的太极教学视频不少,动作拆解开从不同角度拍的都有,不怕你学不会。你就模仿动作,也不存在出偏的可能。

  如果是想从学习内家拳的角度去学,了解太极每一动的含义,行拳时的呼吸如何配合劲力和气血的运行,化劲和技击怎么回事,那必须找明师去学,自学是不可能掌握的。但要注意,哪怕是最普及的太极拳,明白老师也是非常少的。

  学太极第一个就是养生,什么是养生,经络气血脏腑没有问题就是养生。没有明师就这个就修复不了。打人也需要了解他的这些弱点。

  (1)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名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

  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再就是练过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2)要方法正确。买一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

  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练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书。买张光碟,想看几遍看几遍,很方便。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3)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4)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间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5)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杨式太极拳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了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电话:020-66669999 手机:13986669999
Copyright © 2021-2024 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豫ICP备2021034385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